用“三味”温暖课堂

一、生活之味

歌德曾说:“理论是灰色的,而生活之树常青。”知识源于生活,教育应回归生活本真,施老师善于利用好生活这一大课堂,让课堂变得温暖。

全员运动会回来,她班的成绩并不理想,可以说和大家的期待值相差甚远。她看大家情绪都不高,就问:“你们都已经拼尽全力了吗?”大家都说是的,很努力跑了,但就是追不上。她宽慰大家:那就够了,看重过程是一种进取,看轻结果是一种优雅。但一个男孩站起来说:老师,我没有,我还能跑得更快的。说着,他的眼眶就红了,眼泪啪嗒啪嗒地掉下来。她对孩子说:“你有这个感悟比跑了第一还要让我高兴。”这是为什么呢?她和孩子们说道:她亲爱的孩子,追求成功的过程注定是不完美的,而正是这种不完美始终鼓励着你勇往直前!你能知道自己做的不足之处并且敢于承认,这是很多人都难以做到的。

生活之味鲜活,生命之源不息。在平常校园生活中,她喜欢蹲下身来,用他们的视角看世界,走进学生内心,在课堂上进行深度对话,实现情感的共鸣。

二、思辨之味

帕斯卡尔说过:“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,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。”课堂的魅力在于悬念期待、富有逻辑、反思明理。抓住思辨性这一核心要素,让课堂有思想高度、有辨析深度、有价值引领力。

在《铺满巴掌的水泥道》一课中有这样的一句:它们(落在水泥道上的梧桐叶)排列得并不规则,甚至有些凌乱,然而,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。在读到这句话时,学生就问她:“老师,既然是凌乱的,为什么还能增添美?”在学校里,老师总要让学生把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,字也要写得端端正正,他们的确不容易感受这种“凌乱美”。她只好把这个问题抛回给学生,联系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体会。一生回答:天上的云也是千姿百态的,各有各的风采,每朵云也都没有固定的位置,无拘无束,但谁不觉得云美呢?凌乱也是一种富有变化的美呢。很聪明,能联系生活相似的事物证明自己的观点。片刻后,另一只小手也举了起来:这些落在水泥道上的梧桐叶不是人工去特意摆起来的,她们不能用人的标准去要求它。他们是大自然排列的,这是一种未经雕饰的自然之美。会思考,能从事物的本源去想问题。第三位学生站起来:这条路出现在“一夜秋风、一夜秋雨”之后,梧桐树上是凋零一片,梧桐树下是一片凌乱,他们形成一个整体,就这是和环境相协调的美。有想法,懂得从整体去观察事物。孩子的创造力是无限的,他们比大人更善于用多种视角去观察生活。

思辨之味彰显课堂的理性之美,激活思辨因子,在若有所思中提升看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这是一场思维的碰撞,更是一次审美的体验。

三、育化之味

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非常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。蔡元培先生说:“教育者,养成人格之事业也。”教育的本质是育人,教育是以构建智能、塑造灵魂为终极目的的人化活动。

一年级的课堂上学了“永远”这个词语,她问孩子们什么叫永远?一生答:永远就是游泳能游得很远.......孩子的思维就是这样天马行空。一生又答:永远就是从出生到她老去,死了。一年级的学生能理解到这个层面,真的是很厉害了,她追问:那如果你说你永远爱她,是不是你老了之后就不爱了呢?他想了想坐下了。一生再答:永远就是从出生到死亡,从来没有停止过。她说:是的,这就是一个人的永远,“永远”要送给你最重要你的人。孩子们都是天生的哲学家,他们能把一个词语讲的如此温暖而富有生机。

孩子的世界里总是充满了憧憬、向往和一切的美好。然而在无涯的时间里,“永远”中总是会夹杂着遗憾、无奈、妥协,诸如此类,美好的词语身上总是透着淡淡的忧愁。这样一想,仿佛真的品出了些《虞美人·听雨》的滋味。

随后,就是一年级的第一次家长会,施老师要求孩子们用图画和拼音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,没想到孩子们真的把这个词语用上了,而且用得情真意切。一声声稚嫩的童声在视频中述说着自己的爱:“爸爸妈妈,她永远爱你们!”“爸爸妈妈,她永远都不会离开你们的!”......这个词在他们的口中不再是一个符号,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情谊。

温暖的教育要在孩子们的心中扎下慧根和善根,这“三味”灵丹妙药,能帮助他们拥有学习的热情,自由的大脑,丰富的经历,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,也能帮助他们获得善良的生命,宽容的品质和纯粹的心灵,保持内心的充盈。